在信息技术引发深刻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学的理论建设也面临反思和重建的重大机遇。通过跨学科视角的理论反思与对话,勾勒教育技术学的未来发展图景,探寻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学科之间相互作用、交互生成的复杂机制,重建基于信息技术变革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让教育学理论的发展跟上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变迁的步伐,实现教育学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同步发展和共生共长,成为当代教育学理论建设的重要命题。
在此背景下,2018年11月24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承办,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协办的“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学理论重建”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隆重召开。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志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分别致辞,来自全国教育学科各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国家级专业教育媒体与顶尖教育学术期刊主编、教育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界的专家和学者等200多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开幕式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李政涛
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由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李政涛主持。
会议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志斌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志斌首先代表学校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远道而来、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嘉宾、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李校长说,在信息技术引发深刻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学的理论建设也面临反思和重建的重大机遇。因此,他希望通过此次盛会,努力展现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学理论新图景。
02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在致辞中说,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加上人工智能的运用,传统的教育形态和教育理论都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学科的系统性,教育学科知识的丰富性,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这种趋势下,教育学科的发展将不断成熟,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学将成为真正可能,教育的个性化理论也将真正能够建立。因此,他认为本次研讨会是一次非常及时、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会议,我国的教育学理论将在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主题报告
在开幕式后的主题报告中,9位学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围绕“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学理论重建”这一主题做了主旨发言。主题报告的两个环节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顾小清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主持。
主持人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
顾小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
杨九诠
主旨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祝智庭在“追寻智慧教育的理论探思”的报告中,首先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信息化对社会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时代,为什么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促变作用远小于其他领域?他进而阐释了信息技术促变教育变革过程中的“慢性”特征,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力”,强调“智慧定力”在信息化促进教育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个发言中,祝智庭教授还首次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指数思维”。他认为,人类需要“指数技术”和“指数思维”,才能够向未来的奇点时代过渡。而如果要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指数思维,就需要我们实施智慧教育,因为智慧教育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西北师范大学郭绍青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院院长,《电化教育研究》主编,教育部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绍青,在“‘互联网+教育’现象对教育理论发展的诉求”的报告中,首先从六个方面解释了“互联网+教育”的现象,进而以班级授课制为例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班级教学要素的变革过程,最后从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终身学习体系、教育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新教育生态-系统结构的重组提出了改进的策略。
江南大学陈明选教授
江南大学教授,教育部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明选在“信息化进程中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的报告中,首先解释了教育研究范式转型的背景,他认为,信息时代需要教育研究的范式在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与当前的教育范式有显著区别。其次,他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研究面临的问题,包括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与环境等面临的冲击。最后,他从“信息化视角下的教育研究”、“跨学科的研究态度与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信息化环境下学术成果的形成、交流和转化”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实现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的具体建议。
西南大学靳玉乐教授
西南大学教授、副校长,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靳玉乐教授在“信息技术时代的课程论发展”的报告中,指出了信息技术对课程论发展带来的挑战,强调了信息技术为课程论发展创造的机遇,阐明了信息技术时代课程论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课题。他认为,信息技术时代的课程论发展,既不能用狂飙突进的技术“裹挟”课程,也不能以课程的“自负”无视技术,而应该在价值引领下,使信息技术与课程在文化整合中走向和谐共生。
华中师范大学雷万鹏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院院长雷万鹏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之反思”的报告中认为,在中国讨论“教育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发展”时,我们的最终目的一定是为了促进更公平的、更有质量的教育。为了回答“信息技术如何促进教育发展”这个问题,他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七个“多”:多样的探索、多样的主张、多样的理论、多样的层面、多样的解释、多样的疑问、多样的立场。因此,我们应该构建的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多元一体的、信息教育理论。他认为,从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角度来说,真正未来技术应该回归人性、承载人文、以人为本。
北京师范大学杜育红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经济学分会理事长杜育红在“学科分类与教育量化研究质量的提升”的报告中,首先介绍了学科分类与教育学科的性质,尤其强调了作为综合实践学科的教育学的学科特性,继而阐明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教育研究问题和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最后从提高信度效度、提高抽样科学性、提高统计推断的合理性和加强理论分析的逻辑性等几个方面,着重阐述了教育量化研究质量的提升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马和民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马和民在“信息时代的教育学是一门娱乐学”的报告中认为,由于新技术、新媒介正在以革命性的方式引领着教育变迁,造成了学校、课程、教学、师生关系等等发生了实质性的巨变,因此技术已经不再是“中性”的,而是造就了技术的意识形态,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关系、思维、教学行为,甚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此意义上,“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学”业已演变为一门“娱乐学”,“教育技术学”正在发展为“技术教育学”。尽管如此,马和民还认为,我们应该对现代的教育充满信心,因为我们的技术素养开始形成,我们可以利用教育来控制技术和媒介,而不是相反。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黄崴教授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管理分会副理事长黄崴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管理学科重建问题”的报告中,首先讲述了大数据给当前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进而分析了大数据对教育管理学科的冲击,这些冲击表现在教育管理环境、教育组织结构、教育决策和领导理论等方面。最后,他认为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应该从方法论、组织论、决策论、领导论等方面对教育管理学科进行范式的变革,而不是简单的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海南师范大学蔡宝来教授
海南师范大学教授,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蔡宝来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学变革与理论重构”的报告中认为,2.0时代教育本质是创建一种新教育模式,它以人的全面和谐和个性发展为本,以学为中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对教育的理念重建、形态重构、结构重组、模式再造和文化重塑,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效率和品质,适应信息化2.0时代未来教育生态的建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部副主任,教育基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政涛做了大会的总结发言。他首先指明了举办本次会议的目的和初衷,也就是推动教育技术(学)界和教育学理论界的对话和理解。他说,今天这个会议搭建了一个平台,可以让研究者们消除隔阂、跨界对话、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在融通共生中,共同推进教育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他还指出,在信息技术变革的时代,在人工智能来临的时代,我们不应该只关心教育应该怎么办,我们还要考虑教育学理论怎么办。探究教育学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也是本次会议的主要目标。李政涛认为,今天的会议真正体现了一个“和谐共生”的格局,在这里,有思想的技术和有技术的思想,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
圆桌会议
在上午的主题报告结束后,下午的研讨会围绕“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趋势、特征及其带给教育学理论的挑战”、“信息技术背景下中国教育学理论传统的演进与学科反思”、“信息技术时代中国教育学的学科重建”、“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基本理论的交互共生机制”以及“教育学理论视野下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与未来图景”等主题,邀请了全国教育学科各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教育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界知名专家学者、国家级专业媒体和顶尖教育学术期刊主编等百余人,分为三组,进行了圆桌对话。
圆桌论坛一:办公楼小礼堂
圆桌论坛二:文科大楼201
圆桌论坛三:文科大楼401
相信此次会议的召开,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育学理论的转型发展,持续推进教育学基本理论与教育技术学的交互共生发展。